
“原配七夕怒砸保时捷小三座驾!”
标题一出来,一下子就激起了很多网友的八卦兴趣,8月31日七夕节,有段女子在街头猛踢保时捷911的视频上了热搜,剧情紧凑、情节离谱,网友们都纷纷猜这是“年度大新闻”。
不过短短几天后,剧情急转直下。9月6日,贵阳警方通报:所谓“激情砸车”,竟是某超跑俱乐部老板自导自演的摆拍。为了博流量,他写剧本、找演员演了一场“街头大戏”。结局不是瓜甜,而是三人双双进了拘留所。
这剧能火起来,不只是因为一辆保时捷被砸,而是正好符合大众的兴趣点,车是保时捷,地点在人流量大的花果园,情节还和“七夕修罗场”的设定高度契合,好像这些都是特意为吸流量精心设计的,接着围观群众拍下视频,通过社交媒体快速传播,很快就上了热搜
展开剩余57%可细看背后,套路并不新鲜,
一是“标题党式”剧本包装,
挑最能勾人的设定,豪华汽车、第三者、七夕时那复杂的状况啥的,把平常的矛盾给包装成个“年度大剧”,那观众肯定乐意驻足来瞅瞅。
二是“现场感”制造真实错觉,
选择在人流量大的街角进行拍摄,现场有二十多位路人围观,再加上不明情况的市民将视频上传到网络,这样一来,真实性仿佛立刻就“增强”了不少。
三是“赌传播”搏一把热度,
明明知道违法,还抱着“赌一把”的想法最后没得到流量转化,还被行政拘留了,
在流量逻辑下,这样的“摆拍瓜”层出不穷。前有“自导自演的车祸”,后有“假冒身份的情侣闹剧”。表面上看似是“热搜狂欢”,实则是对公众信任的一次次消耗。
当然嘲笑之余,也该看到另一面。围观的网友愿意转发,说明大家渴望故事、渴望戏剧性,哪怕是一段30秒的短视频,也想从中获得谈资和情绪出口。这也是为什么“狗血剧情”总能在社交媒体里反复上演。
真正该警惕的是倘若流量靠一次次摆拍来获取,就会出现真假难辨的情形让人渐渐丧失判断力;时间一长,真实的新闻说不定就被当成表演,虚假的事反倒被当作真相,最终整个公共信息环境会受很大影响
令人欣慰的是,警方的及时通报,给这场摆拍热潮踩了急刹车。对违法行为依法处罚,不仅是对当事人的警醒,也是对公众的一种保护。流量不是原罪,但违法造假、恶意摆拍,注定走不远。
发布于:四川省配资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